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特别涉及一种灶具火盖。
背景技术:
灶具火盖作为燃烧器中最核心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灶具燃烧器的整体性能。
现有的用于燃气灶具的内环火盖,其外侧壁上通常设置有内环火盖的出火孔,在燃气灶具进行工作时,其上方放置的锅具内溢出的水或者汤汁可能会溢流到灶具的内部,不仅不利于灶具的清洁,还可能对灶具的使用产生影响,如液体留到内环火盖的外侧壁上并通过设置于外侧壁上的出火孔流入到火盖的内部,对火盖内部的结构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溢液流入灶具的出火孔而损坏灶具火盖的缺陷,提供一种灶具火盖。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的顶部边缘处具有火孔保护檐,所述火盖本体的内部具有燃气腔室,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上贯穿有与所述燃气腔室连通的出火孔,所述灶具火盖还包括集水槽和排水口,其中,
所述集水槽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面,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集水槽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部,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出火孔之间间隔排列;
所述火孔保护檐包括多个保护檐单元,所述保护檐单元与所述出火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保护檐单元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出火孔的正上方,两相邻所述保护檐单元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向下连通至所述排水口。
该灶具火盖的集水槽和保护檐单元配合可以将溢出的水或汤汁聚集在集水槽内,还通过各个保护檐单元之间的缝隙将溢出的液体导流至集水槽内,然后通过设置在火盖本体外壁的排水口将导流至集水槽内的液体排出。倘若溢出的液体流至火孔保护檐表面,则可通过两保护檐单元之间的缝隙流动至排水口,实现快速将溢液排至火盖外表面的目的。
较佳地,所述排水口的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面的出口高度低于所述出火孔的开孔高度,使从集水槽内导出的溢液直接从出火孔的下方流失掉,避免排水口的出口高度高于出火孔的开孔高度时可能造成溢液沿着火盖本体的侧壁侧流流入出火孔内的情况发生。
较佳地,所述火孔保护檐与所述火盖本体分体设置,每一所述保护檐单元均焊接连接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实现保护檐单元和火盖本体之间的固定牢靠。
较佳地,所述保护檐单元为扇形结构或梯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保护檐单元的靠近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向下倾斜,以保证溢液沿斜面快速地流入集水槽,避免在大量的溢液流下时,保护檐单元难以快速导流而使溢液流入到灶具火盖的外壁。
较佳地,所述集水槽为圆柱形槽,锥形槽或圆台形槽。
较佳地,所述集水槽的深度为1mm至15mm。
较佳地,所述排水口的深度为1mm至10mm,所述排水口的宽度为1mm至5mm。
较佳地,所述排水口的底部为倾斜状态,并且所述排水口的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面的一端向下倾斜。
通过上述结构,可加快溢液在排水口内的流动速度,以使集水槽内的溢液快速经由排水口排出,避免在溢锅时,溢液在集水槽内大量聚积。
较佳地,所述出火孔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外表面均匀排布,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出火孔之间均匀间隔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灶具火盖通过在其上表面设置集水槽,并通过该灶具火盖上方的各个火孔保护檐及各个火孔保护檐之间的缝隙将溢液导入进集水槽内,通过连通集水槽和灶具火盖的外壁面的排水口将集水槽内的液体排出。通过这种方式导流溢液简单快速,保护了出火孔不受溢液的灌入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使溢液快速流入集水槽内,使用方便、导流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火盖本体1,外壁面1a
燃气腔室11
出火孔12
集水槽13
排水口14
保护檐单元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有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火孔保护檐,以保证灶具火盖上放置的锅具中溢出的液体流入出火孔12导致火盖本体1的内部受到损害,影响燃气的正常流动。火盖本体1的内部具有燃气腔室11,火盖本体1的外壁上贯穿有与燃气腔室11连通的出火孔12。另外,灶具火盖还包括集水槽13和排水口14,其中,集水槽13位于火盖本体1的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排水口14设置于火盖本体1的外壁面1a,排水口14连通集水槽13与火盖本体1的外部,以导流集水槽13内的排水口14与出火孔12之间间隔排列。
火孔保护檐包括多个保护檐单元2,保护檐单元2与出火孔12一一对应设置,保护檐单元2分别位于对应的出火孔12的正上方,两相邻保护檐单元2之间具有缝隙,缝隙向下连通至排水口14。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火孔保护檐与火盖本体1分体设置,每一保护檐单元2均焊接连接于火盖本体1的上表面,以实现保护檐单元2和火盖本体1之间的固定牢靠。这种将保护檐单元2与火盖本体1分体设置再焊接固定的制造方案可大幅降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灶具火盖的加工难度。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保护檐单元2与火盖本体1一体设置,以起到更好的牢固效果。
该灶具火盖的集水槽13和保护檐单元2配合可以将溢出的水或汤汁聚集在集水槽13内,还通过各个保护檐单元2之间的缝隙将溢出的液体导流至集水槽13内,然后通过设置在火盖本体1外壁的排水口14将导流至集水槽13内的液体排出。倘若溢出的液体流至火孔保护檐表面,则可通过两保护檐单元2之间的缝隙流动至排水口14,实现快速将溢液排至火盖外表面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出现溢液从排水口14流出时可能沿着火盖本体1的侧壁侧流流入出火孔12内的情况,排水口14的位于火盖本体1的外壁面1a的出口高度低于出火孔12的开孔高度,以使从集水槽13内导出的溢液直接从出火孔12的下方流失掉。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檐单元2为扇形结构或梯形结构。优选地,保护檐单元2设置为扇形结构,以适应性配合外张的保护檐组合形状,形成较为平滑的结构。
另外,保护檐单元2的靠近集水槽13的一端向下倾斜,以保证溢液沿斜面快速地流入集水槽13,避免在大量的溢液流下时,保护檐单元2难以快速导流而使溢液流入到灶具火盖的外壁面1a。
与本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檐单元2不同,现有产品中的保护檐结构通常是呈水平状态或者沿朝外方向向下倾斜的。
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加快溢液在排水口14内的流动速度,避免溢液在保护檐结构上堆积,使溢液能够快速的向外排出。
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在灶具火盖的中间位置设置了收集溢液的集水槽13,因此保护檐单元2可沿朝内方向向下倾斜,以将大多数位于保护檐单元2表面的溢液向内排入集水槽13或排水口14中,从而大幅降低溢液从保护檐单元2的外侧边缘向下滴落的概率,进而降低这些滴落的溢液进入出火孔12的可能性。
集水槽13为圆柱形槽,锥形槽或圆台形槽。在本实施例中,集水槽13为圆台形槽,以保证在有集水槽13存在的情况下保证其下方的燃气腔室11的体积尽可能地足够大并且较少地残留积水,使集水槽13的空间占用对燃气腔室11的影响较小。
集水槽13的深度为1mm至15mm,在本实施例中,集水槽13的深度为10mm。排水口14的深度为1mm至10mm,排水口14的宽度为1mm至5mm,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口14的深度为8mm,宽度为3mm,以适配于集水槽13的容积,保证溢液能够被快速排出。
本实施例中的排水口14的底部为倾斜状态,并且排水口14的位于火盖本体1的外壁面1a的一端向下倾斜,以提高集水槽13内的溢液通过排水口14排出的速度,避免集水槽13内的溢液聚积。
另外,出火孔12在火盖本体1的外表面均匀排布,排水口14与出火孔12之间均匀间隔排列。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灶具火盖,其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的顶部边缘处具有火孔保护檐,所述火盖本体的内部具有燃气腔室,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上贯穿有与所述燃气腔室连通的出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火盖还包括集水槽和排水口,其中,
所述集水槽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面,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集水槽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部,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出火孔之间间隔排列;
所述火孔保护檐包括多个保护檐单元,所述保护檐单元与所述出火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保护檐单元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出火孔的正上方,两相邻所述保护檐单元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向下连通至所述排水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面的出口高度低于所述出火孔的开孔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孔保护檐与所述火盖本体分体设置,每一所述保护檐单元均焊接连接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檐单元为扇形结构或梯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檐单元的靠近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向下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为圆柱形槽,锥形槽或圆台形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深度为1mm至15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深度为1mm至10mm,所述排水口的宽度为1mm至5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底部为倾斜状态,并且所述排水口的位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壁面的一端向下倾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外表面均匀排布,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出火孔之间均匀间隔排列。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