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具火盖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89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灶具火盖。



背景技术:

现有灶具用火盖一般形状是固定的,但是用户的使用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对于火力集中程度的要求不一样。例如:当小火煲汤时,需要集中小火;当烙饼时,需要分散小火。但是,目前的灶具都是同样的火盖,火焰集散程度相同,目前的火盖无法满足不同使用情况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灶具火盖。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灶具火盖,所述灶具火盖包括火盖本体及内环网片,所述内环网片可拆卸的盖设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端,所述火盖本体设有气流通道,其特点在于,所述火盖本体还设有扩散腔,所述扩散腔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内环网片之间,所述扩散腔的两端分别为小端部及大端部,所述小端部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大端部朝向所述内环网片;所述灶具火盖还包括集中器,所述集中器可拆卸的嵌设在所述扩散腔内,所述集中器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扩散腔,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后能够扩散,进而灶具能够产生分散的火焰。通过将集中器嵌入扩散腔,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后进入集中器的通孔,进而避免了燃料气体的扩散,实现了火焰的集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满足使用情况的需求。

较佳地,所述集中器的下端与所述扩散腔的底面相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将集中器的下端与扩散腔的底面相贴合,有利于避免燃料气体扩散,有利于提高火焰的集中度

较佳地,所述集中器包括圆台段和圆柱段,所述圆台段的侧面至少与所述扩散腔的部分底面相贴合,所述圆台段的小端朝向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圆柱段自所述圆台段的大端向上延伸,且所述圆柱段的直径与所述圆台段的大端的直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圆台段的侧面至少与扩散腔的部分底面相贴合,有利于提高灶具火盖的密闭性,有利于避免燃料气体扩散。另外,利用圆台段圆形的侧面,使得集中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与火盖本体稳固的连接,有利于提高集中器的稳定性。利用圆柱段降低了集中器与扩散腔配合的精度要求,有利于降低集中器的加工难度,有利于降低集中器的制造成本。

较佳地,所述通孔的直径不大于所述圆台段的小端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将通孔的直径设计为小于圆台段的小端的直径,使得通孔能够更好的与气流通道相对应,有利于提高燃料气体流动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圆台段的轴线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将通孔的轴线设计为与圆台段的轴线重合,使得通孔位于集中器的中心,有利于降低集中器安装的难度,便于集中器的使用。

较佳地,所述集中器的侧面与所述扩散腔的侧面相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将集中器的侧面设计为与扩散腔的侧面相贴合,使得集中器更多的占据扩散腔的体积,避免了集中器意外倾倒;同时,在安装集中器时,只需将集中器放入扩散腔,集中器在重力及扩散腔的侧壁的作用下,下滑安装到位,降低了集中器的安装的难度。

较佳地,所述火盖本体的上端具有容置槽,所述内环网片嵌设在所述容置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容置槽降低了内环网片的安装难度。

较佳地,所述内环网片具有的沉槽,所述沉槽与所述通孔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沉槽,降低了内环网片的底面与集中器的顶面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内环网片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火盖本体设有第一槽口,所述集中器设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相对应并形成传火槽,所述传火槽自所述集中器的通孔起向外延伸至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形成传火槽,有利于快速的引燃通孔内的燃料气体。同时,为便于将集中器从扩散腔内取出,还可以利用第二槽口拨动集中器,使的集中器脱离扩散腔,有利于降低集中器的拆卸难度。

较佳地,所述第二槽口自所述集中器的上端贯穿至所述集中器的下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将第二槽口设计为自集中器的上端贯穿至集中器的下端,有利于降低集中器的制造难度。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火盖利用扩散腔,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后能够扩散,进而灶具能够产生分散的火焰。通过将集中器嵌入扩散腔,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后进入集中器的通孔,进而避免了燃料气体的扩散,实现了火焰的集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满足使用情况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爆炸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内环网片与火盖本体装配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内环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集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灶具火盖的火盖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灶具火盖100

内环网片20

沉槽21

集中器30

通孔31

圆台段32

圆柱段33

第二槽口34

火盖本体40

气流通道41

扩散腔42

小端部421

大端部422

容置槽43

第一槽口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灶具火盖100,灶具火盖100包括火盖本体40及内环网片20,内环网片20可拆卸的盖设于火盖本体40的上端,火盖本体40设有气流通道41,火盖本体40还设有扩散腔42,扩散腔42设置在气流通道41与内环网片20之间,扩散腔42具的两端分别为小端部421及大端部422,小端部421与气流通道41相连通,大端部422朝向内环网片20;灶具火盖100还包括集中器30,集中器30可拆卸的嵌设在扩散腔42内,集中器30具有通孔31,通孔31与气流通道41相连通。本实施例利用扩散腔42,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41后能够扩散,进而灶具能够产生分散的火焰。通过将集中器30嵌入扩散腔42,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41后进入集中器30的通孔31,进而避免了燃料气体的扩散,实现了火焰的集中。本实施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利于满足使用情况的需求。

如图4所示,当灶具火盖100不安装集中器30时,燃料气体通过气流通道41进入扩散腔42的小端部421,然后在扩散腔42内扩散,进而到达扩散腔42的大端部422,燃料气体点燃后,此时的火焰较为扩散。

如图3所示,当灶具火盖100安装集中器30时,集中器30占据了扩散腔42的空间,使得燃料气体经气流通道41后直接进入集中器30的通孔31,从而使得燃料气体更加集中,燃料气体点燃后,此时的火焰相对集中。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集中器30的下端还可以设计为与扩散腔42的底面相贴合。本实施例将集中器30的下端与扩散腔42的底面相贴合,有利于避免燃料气体扩散,有利于提高火焰的集中度

作为一种更加优选的实施方式,集中器30的侧面还可以设计为与扩散腔42的侧面相贴合。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将集中器30的侧面设计为与扩散腔42的侧面相贴合,使得集中器30更多的占据扩散腔42的体积,避免了集中器30意外倾倒;同时,在安装集中器30时,只需将集中器30放入扩散腔42,集中器30在重力及扩散腔42的侧壁的作用下,下滑安装到位,降低了集中器30的安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将集中器30设计为圆台段32和圆柱段33,圆台段32的侧面至少与扩散腔42的部分底面相贴合,圆台段32的小端朝向气流通道41,圆柱段33自圆台段32的大端向上延伸,且圆柱段33的直径与圆台段32的大端的直径相同。本实施例利用圆台段32的侧面至少与扩散腔42的部分底面相贴合,有利于提高灶具火盖100的密闭性,有利于避免燃料气体扩散。另外,利用圆台段32圆形的侧面,使得集中器30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与火盖本体40稳固的连接,有利于提高集中器30的稳定性。本实施例利用圆柱段33降低了集中器30与扩散腔42配合的精度要求,有利于降低集中器30的加工难度,有利于降低集中器30的制造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集中器30还可以只有圆台段32或者只有圆柱段33,均能达到集中火焰的目的。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通孔31的直径不大于圆台段32的小端的直径。本实施例通过将通孔31的直径设计为小于圆台段32的小端的直径,使得通孔31能够更好的与气流通道41相对应,有利于提高燃料气体流动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集中器30的通孔31的直径设计为大于、等于或小于气流通道41的直径。通孔31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设计。

为了便于集中器30使用,通孔31的轴线还可以设计为与圆台段32的轴线重合。本实施例通过将通孔31的轴线设计为与圆台段32的轴线重合,使得通孔31位于集中器30的中心,有利于降低集中器30安装的难度,便于集中器30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火盖本体40的上端还可以具有容置槽43,内环网片20嵌设在容置槽43内。本实施例利用容置槽43降低了内环网片20的安装难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图5为内环网片20的一种设计形式,内环网片20还可以具有的沉槽21,沉槽21与通孔31相对应。本实施例利用沉槽21,降低了内环网片20的底面与集中器30的顶面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内环网片20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6及图7火盖本体40还可以设有第一槽口44,集中器30还可以设有第二槽口34,第一槽口44与第二槽口34相对应并形成传火槽,传火槽自集中器30的通孔31起向外延伸至火盖本体40的外侧壁。本实施例利用第一槽口44及第二槽口34形成传火槽,有利于快速的引燃通孔31内的燃料气体。同时,为便于将集中器30从扩散腔42内取出,还可以利用第二槽口34拨动集中器30,使的集中器30脱离扩散腔42,有利于降低集中器30的拆卸难度。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槽口34还可以设计为自集中器30的上端贯穿至集中器30的下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槽口34设计为自集中器30的上端贯穿至集中器30的下端,有利于降低集中器30的制造难度。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灶具火盖,所述灶具火盖包括火盖本体及内环网片,所述内环网片可拆卸的盖设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端,所述火盖本体设有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盖本体还设有扩散腔,所述扩散腔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内环网片之间,所述扩散腔的两端分别为小端部及大端部,所述小端部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大端部朝向所述内环网片;

所述灶具火盖还包括集中器,所述集中器可拆卸的嵌设在所述扩散腔内,所述集中器具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器的下端与所述扩散腔的底面相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器包括圆台段和圆柱段,所述圆台段的侧面至少与所述扩散腔的部分底面相贴合,所述圆台段的小端朝向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圆柱段自所述圆台段的大端向上延伸,且所述圆柱段的直径与所述圆台段的大端的直径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不大于所述圆台段的小端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圆台段的轴线重合。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器的侧面与所述扩散腔的侧面相贴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的上端具有容置槽,所述内环网片嵌设在所述容置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网片具有的沉槽,所述沉槽与所述通孔相对应。

9.如权利要求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设有第一槽口,所述集中器设有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相对应并形成传火槽,所述传火槽自所述集中器的通孔起向外延伸至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灶具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口自所述集中器的上端贯穿至所述集中器的下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灶具火盖,灶具火盖包括火盖本体及内环网片,内环网片可拆卸的盖设于火盖本体的上端,火盖本体设有气流通道,火盖本体还设有扩散腔,扩散腔设置在气流通道与内环网片之间,扩散腔的两端分别为小端部及大端部,小端部与气流通道相连通,大端部朝向内环网片;灶具火盖还包括集中器,集中器可拆卸的嵌设在扩散腔内,集中器具有通孔,通孔与气流通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灶具火盖利用扩散腔,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后能够扩散,进而灶具能够产生分散的火焰。通过将集中器嵌入扩散腔,使得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后进入集中器的通孔,进而避免了燃料气体的扩散,实现了火焰的集中。

技术研发人员:肖桂菀;茅忠群;诸永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11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