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及灶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5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及灶具。



背景技术:

随着燃气灶的技术的不断进步,燃气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燃气灶是人们生活中烹饪食物的主要器具之一,通过燃烧燃气产生的热量来把食物煮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在现有技术中,燃气导管将燃气输入至引射管,再由引射管引入炉头进行燃烧,但是引射管内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效果有限,不能让燃气的充分燃烧,导致仍有大量烟气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及灶具,改善了引射管内的燃气与空气混合度低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应用于灶具设备的燃气喷嘴与引射器之间,包括引射部和用于容置所述引射部的基座;所述引射部包括引射管和集气管,所述引射管与所述集气管连通的空腔形成气流通道,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依次通过所述集气管和所述引射管;所述集气管用于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所述引射管用于将由所述集气管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引射器。

具体地,所述集气管包括顺次连接的收缩部和喉部;所述喉部与所述引射管连接或所述喉部与所述基座连接。

具体地,所述中置引射装置还包括过滤部;所述过滤部设置于所述集气管的收缩部处,所述过滤部上设置一开口;所述开口用于放置所述燃气喷嘴。

具体地,所述中置引射装置还包括分流混合结构,所述分流混合结构设置在所述引射部内部,所述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所述导流片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所述引射部的内部的内壁连接。

具体地,所述引射部可拆卸地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引射管的一端与所述引射器相配合;所述集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燃气喷嘴相配合。

具体地,所述基座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包括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所述引射管的一端与第一腔口连接,所述集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口连接;或所述集气管嵌入于所述腔体中,所述集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引射管连接;或所述引射管嵌入于所述腔体中,所述引射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气管连接。

具体地,所述基座上设有用于固定基座的连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燃烧器。

具体地,所述灶具还包括引射器,所述引射器配置有至少一个所述中置引射装置。

具体地,所述引射器包括引射组件和引射部件;所述引射组件包括进气腔;所述引射部件包括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至少两个所述引射组件的进气腔形成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与至少两个引射组件的燃气流道连通;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的腔口的空间处放置所述中置引射装置。

具体地,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内设有分流壁(10);所述分流壁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燃气流道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及灶具,首先利用集气管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再由引射管将由集气管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引射器,这样可增加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充分,提高燃气的燃烧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置引射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位引射部的结构图;

图5为过滤部的结构图;

图6为分流混合结构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图;

图7为分流混合结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图;

图8为燃气喷嘴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图;

图9为引射器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灶具的结构图;

图11为分流壁的结构图。

其中,1-基座,2-引射部,21-引射管,22-集气管,221-喉部,222-收缩部,3-引射组,4-连接部,5-过滤部,51-开口,6-导流片,7-燃气喷嘴,71-挡板,72-喷孔,8-引射部件,81-引射组件,9-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1-进气腔,10-分流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应用于灶具设备的燃气喷嘴7与引射器之间,包括引射部2和用于容置引射部2的基座1;引射部2包括引射管21和集气管22,引射管21与集气管22连通的空腔形成气流通道,气体在气流通道内依次通过集气管22和引射管21;集气管22用于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引射管21用于将由集气管22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引射器。其中,中置引射装置配置在燃气喷嘴7与引射器之间,由燃气喷嘴7的喷出高速的燃气气流,首先经由中置引射装置来增加高速燃气气流卷入的空气量,同时延长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时间,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再将充分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引射器,因此利用增设的中置引射装置可增加空气的引入量并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充分,提高燃气的燃烧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引射管21与集气管22之间可为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具体地,可拆卸连接为在引射管21和集气管22上分别设置相适配的插槽和插舌,将插舌插入插槽内,即可实现引射管21与集气管22的连接,操作方便;同时,如图1和图2所示,引射部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安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配合其他部件(如燃气喷嘴7或上级中置引射装置)的排布分为至少两个引射组3,所包含引射组3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相邻的引射组3之间的间隔大于每组引射组3中的引射部2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置引射装置,首先利用集气管22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再由引射管21将由集气管22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引射器,这样可增加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充分,提高燃气的燃烧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集气管22包括顺次连接的收缩部222和喉部221;喉部221与引射管21连接或喉部221与基座1连接。当燃气以高速喷入至进气口,并卷入周围的空气后,进入收缩部222,由于收缩部222的内径逐渐减小,气体的气压升高,喉部221形成较大的负压,以强力吸入气体;气流再进入横截面各处相同的喉部221后,燃气与空气进行动量的交换,即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并且速度流动过程中速度渐渐均衡,这样在喉部221可使燃气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以提高燃烧效果,降低烟气的产生。

在上述实施例中,收缩部222与喉部221之间呈过渡连接。圆弧过渡可降低气流的阻力,减轻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并减轻了气流的涡流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引射部2的内侧壁上增设防腐蚀层,可增强引射部2的防腐蚀性,提高使用寿命。具体地,防腐蚀层可由涂覆防腐材料形成,防腐材料可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胶衣树脂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射部2可采用不锈钢制成。这样使得引射部2的加工工艺简单,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有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在上述实施例中,收缩部222的内侧周壁上具有至少三条以出气管圆周中心呈辐射状布置的螺旋形凹槽,使气流受到壁面的限制强制产生旋转,使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大,旋转的燃气气流可与更多的空气混合,提高燃气的热效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射部2靠近喉部221的端口配置包括至少一个喷孔72的燃气喷嘴7。燃气喷嘴7的喷孔72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喷孔72可将燃气喷嘴7内的燃气气流进行分流处理,以使每个小的燃气气流高速进入引射部2时,卷入更多的空气,以提高空气的引射量。

具体地,燃气喷嘴7包括两个喷孔72,两个喷孔72均分布在与燃气喷嘴7中心线同心的圆周上,且喷孔72的中心线与燃气喷嘴7的中心线平行,从喷孔72所在的圆周的圆心出发,在两个喷孔72之间设置挡板71,且挡板71平分喷孔72之间的距离,这样可防止两个喷孔72的气流相互交叉干扰,同时可使喷孔72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以匹配更多直径范围的引射管21。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个引射部2靠近喉部221的端口配置有两个燃气喷嘴7,且每个燃气喷嘴77仅具有一个喷孔72,喷孔72的口径可以相应的减小。以下进行说明,在现有技术中,单个引射部2设置有一个喷孔72的燃气喷嘴7,燃气喷嘴7的喷孔72口径也相应较大,比如口径为1.2mm,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引射部2靠近喉部221的端口配置有两个燃气喷嘴7,每个燃气喷嘴77的喷孔72的口径只需0.6mm。当燃气喷嘴77的孔径越小,燃气从燃气喷嘴7中喷出的流速越快,有利于引射更多一次空气进行助燃,从而促进燃气的完全燃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置引射装置还包括过滤部5;过滤部5设置于集气管22的收缩部222处,过滤部5上设置一开口51;开口51用于与燃气喷嘴7配合,放置燃气喷嘴7。其中,过滤部5为过滤网,在过滤网上设置一开口51。开口51半径大小与燃气喷嘴7的半径大小一致,用来嵌入燃气喷嘴7,引入燃气喷嘴7喷出的燃气,以避免对燃气喷射的阻碍,保证燃气喷嘴7喷出的燃气的速度,而过滤部5的其他部分的网状结构可用来过滤引射机构卷入周围空气的灰尘等颗粒异物,避免杂质的引入。

在另一实施例中,过滤网可向引射部2内部弯曲,形成一个碗状结构,在燃气喷嘴7喷出的高速燃气进入中置引射装置时,减少对高速燃气卷入空气的阻力,并且弯曲的过滤网相对于平面的过滤网面积较大,过滤的面积也就增加,以增加过滤效果。

具体地,过滤部5与引射部2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过滤部5的外缘设置卡槽,且在引射部2上设置相应的卡舌,利用卡槽与卡舌的配合可实现过滤部5的可拆卸连接,可实现对过滤部5的单独清理,即在需清理过滤部5时,将引过滤部5的卡槽滑离引射部2上的卡舌,将过滤部5卸下,然后对过滤部5上的孔隙进行清理,清理完毕后,利用卡舌和卡槽的配合将过滤部5安装在引射部2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过滤网的网孔的直径在1.5cm-2.0cm,如果网孔的直径小于1.5cm则在过滤网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网孔的数量较多,则对卷入的空气的阻力较大,不利于空气的流动,影响空气的卷入量;如果网孔的直径大于2.0cm,则网孔较大,过滤效果较差,因此,过滤网的网孔的直径在1.5cm-2.0cm,即可保证卷入的空气量,也可起到良好的过滤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中置引射装置还包括分流混合结构,分流混合结构设置在引射部2内部,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6;导流片6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引射部2的内部的内壁连接。导流片6设置在收缩部222,这样导流片6沿收缩部222倾斜设置,使分割的各个气流在喉部221产生的碰撞更加剧烈,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具体地,如图6所示,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6;导流片6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引射部2的内部的内壁连接。利用导流片6将引射部2内部分割为至少两个气流通道,由于每个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量降低,这样就可以使每股小气流与空气的充分的混合。进一步地,导流片6可在设置在引射部2的进气口处,这样气流先被导流片6进行分流,然后再由各个分流与空气充分混合后,再将各个气流在引射部2中进行相互碰撞混合,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具体地,如图7所示,分流混合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为至少两个导流片6的一端与引射部2的内壁相连,另一端指向引射部2的中心,且沿引射部2的内壁圆周均匀分布,导流片6所分割成的燃气通道均等,以将由引射部2进入的高速气流较平均的分流。

具体地,如图8所示,分流混合结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一个导流片6的两端分别与引射部2的内壁相连接,并将引射部2内的引射通道分割为截面相等的两个通道。在现有技术中,没有分流混合结构的引射管21,火焰的内焰比较长,而且烟气排放量较多,而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分流混合装置,气流先被分流而后相互撞击,达到混合的最佳程度,提高混合程度,烟气的排放量大大降低。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射部2可拆卸地与基座1连接;引射管21的一端与引射器相配合;集气管22的一端与燃气喷嘴7相配合。引射部2与基座1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引射部2的装卸,在其中一个引射部2发生损坏时,可对该损坏的引射部2进行更换。

具体地,引射部2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基座1设有腔体,腔体包括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引射管21的一端与第一腔口连接,集气管22的一端与第二腔口连接。在基座1开设有贯穿基座1的腔体,并且在基座1上的两端面形成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具体地连接方式可以为在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的内圆周开设有凹槽,并在集气管22和引射管21的外侧壁设置有相应的凸起,凸起可由弹性材料制成,凸起可插入凹槽内,利用凸起与凹槽内壁所产生的相对阻力,可提高基座1与引射部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引射部2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集气管22嵌入于腔体中,集气管22的一端与引射管21连接。在基座1开设有与集气管22形状相适配的贯穿腔体,集气管22可嵌入腔体,以固定在基座1内。集气管22与引射管21的连接方式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引射部2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引射管21嵌入于腔体中,引射管21的一端与集气管22连接。在基座1开设有与引射管21形状相适配的贯穿腔体,引射管21可嵌入腔体,以固定在基座1内。集气管22与引射管21的连接方式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基座1上设有用于固定基座1的连接部4。具体地,连接部4可以是用于固定的螺栓安装孔等,连接部4用来将基座1与其他部件(如燃气喷嘴7等)进行连接,配合其他部件的使用,使整体产品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空间。其中,基座11可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结构,并且基座11上可由硬质铝合金材料制成,以提高基座1的抗压性和耐腐蚀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接部4间隔的设置在引射部2之间。连接部4间隔设置在引射部2之间,可增加基座1与其他部件连接点,与现有技术中仅靠基座1两端与其他部件连接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的连接方式使基座1各处的受力均匀,降低基座11两端连接处的受力,提高基座1的使用寿命,并且连接更加稳固。

具体地,连接部4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在基座1上开设螺栓孔,利用螺栓可实现基座1与其他部件的装配。连接部4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与基座1连接的连接架,利用连接架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当然也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在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燃烧器;引射器,引射器配置有至少一个中置引射装置。引射器可对中置引射装置混合后的气体再次进行引射,即再次引入空气,并将混合后的气体与引入的空气再次混合,进一步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使燃气充分燃烧,进一步降低烟气的排放。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引射器包括引射组件81和引射部件8;引射组件81包括进气腔91;引射部件8包括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至少两个引射组件81的进气腔91形成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与至少两个引射组件81的燃气流道连通;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的腔口的空间处放置中置引射装置。

本实施例中组成具有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的引射组件81为两个以上,其中每个引射组件81配置的中置引射装置可为一个或多个,并且若干个引射组件81配置的中置引射装置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若干个引射组件81中,其中一个引射组件配81置两个中置引射装置,而另一个引射组件81仅配置一个中置引射装置,也可以每个引组件均配置一个中置引射装置。并且为了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内发生的碰撞更加剧烈,中置引射装置的引射管21可向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的中部倾斜,使燃气射流的方向均向腔体中心的方向进行喷射。利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2将多股燃气射流相交时进行碰撞,在碰撞过程中破坏燃气射流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气流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燃气与空气混合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内设有分流壁10,具体为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内包括由引射组件81形成的分流壁10,即分流壁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燃气流道之间。其中,分流壁10为引射组件81的侧壁组成横截面呈针尖形状的结构。截面积呈针尖形状的分流壁10为引射组件81的侧壁的厚度从靠近进气端向出气端逐渐增加的结构,即距离引射组件81的进气端越近,分流壁10的厚度越薄;距离引射组件81的进气端越远,分流的厚度越厚。经由燃气射流经由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内碰撞后,再由分流壁10进行分流至每个引射组件81内,由于截面积呈针尖形状的分流壁10壁厚逐渐增加,在分流过程中,靠近进气端的较薄的分流壁10降低对气流的阻力,并且避免气流涡流的发生。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应用于灶具设备的燃气喷嘴(7)与引射器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射部(2)和用于容置所述引射部(2)的基座(1);所述引射部(2)包括引射管(21)和集气管(22),所述引射管(21)与所述集气管(22)连通的空腔形成气流通道,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依次通过所述集气管(22)和所述引射管(21);所述集气管(22)用于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所述引射管(21)用于将由所述集气管(22)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引射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22)包括顺次连接的收缩部(222)和喉部(221);所述喉部(221)与所述引射管(21)连接或所述喉部(221)与所述基座(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置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引射装置还包括过滤部(5);所述过滤部(5)设置于所述集气管(22)的收缩部(222)处,所述过滤部(5)上设置一开口(51);所述开口(51)用于放置所述燃气喷嘴(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引射装置还包括分流混合结构,所述分流混合结构设置在所述引射部(2)内部,所述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6);所述导流片(6)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所述引射部(2)的内部的内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部(2)可拆卸地与所述基座(1)连接;所述引射管(21)的一端与所述引射器相配合;所述集气管(22)的一端与所述燃气喷嘴(7)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置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包括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所述引射管(21)的一端与第一腔口连接,所述集气管(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腔口连接;或所述集气管(22)嵌入于所述腔体中,所述集气管(22)的一端与所述引射管(21)连接;或所述引射管(21)嵌入于所述腔体中,所述引射管(21)的一端与所述集气管(2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设有用于固定基座(1)的连接部(4)。

8.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中置引射装置;

引射器,所述引射器配置至少一个所述中置引射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包括引射组件(81)和引射部件(8);所述引射组件(81)包括进气腔(91);所述引射部件(8)包括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至少两个所述引射组件(81)的进气腔(91)形成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与至少两个引射组件(81)的燃气流道连通;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的腔口的空间处放置所述中置引射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9)内设有分流壁(10);所述分流壁(10)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燃气流道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置引射装置及灶具,该中置引射装置应用于灶具设备的燃气喷嘴与引射器之间,包括引射部和用于容置所述引射部的基座;所述引射部包括引射管和集气管,所述引射管与所述集气管连通的空腔形成气流通道,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依次通过所述集气管和所述引射管;所述集气管用于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所述引射管用于将由所述集气管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引射器。本公开首先利用集气管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再由引射管将由集气管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引射器,能够增加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充分,提高燃气的燃烧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技术研发人员:郭正柔;廖东升;王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10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