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离器。
背景技术:
分离器是把混合的物质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物质的机器。常见的分离器有离心式分离器、静电式分离器等,而同时需要分离的物料中,气液的分离又较为常见,而对气液进行分离时,离心式分离器使用较多。
其中,离心式分离器主要包括有分离器本体、连通在本体两侧的进气管和出气管以及连通在本体底端的出液管,在本体内还具有连接板,连接板将本体分成上下两个腔室,进气管与连接板下方的腔室连通,出气管与连接板上方的腔室连通,同时连接板上具有分离管,分离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腔室相通。在分离时首先气液混合物通过进气管进入到本体中,并且在本体中流动,混合物流动的过程中,密度较大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作用到本体的内壁上,并沿着本体的内壁向下流动到底部,从出液管流出,同时气体部分从分离管的底端进入到位于连接板上方的腔室中,最后从出气管流出到外部,从而实现了气液的分离。
但是,混合物被导入到本体中之后,混合物大多是在同一高度处沿着本体的内壁进行流动,相互挤压或产生作用后才向下活动,其中一部分气体流动一段时间后又流回到进气管的进气口处,如此某一时刻刚从进气管流到本体中的气体就会与之前流入到本体中的气流产生作用,已经分离出液体的气流与液体较多的气流产生混合效果,如此不仅对液体产生了稀释效果,同时也减慢了整个气体的流速,如此就使得液体的离心作用减弱,离心效果变差,分离效果也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离器,旨在解决分离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分离器,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内壁上的连接板以及连通于所述本体底端的出液管,所述连接板将所述本体分隔为第一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下方的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连接设置有出气管,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连接设置有进料管,竖直穿过所述连接板设置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所述进料管呈倾斜状,且所述进料管的底端与所述本体相通,所述进料管与所述本体连接的一端为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贴合于所述本体的内壁,且所述进料口为呈竖向设置的矩形,所述本体的轴心位于所述进料口所在的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呈倾斜状,且所述连接板的倾斜角度和方向均与所述进料管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与所述导气管相通连接设置有传导管,所述传导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气管和所述第一腔室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穿过所述本体设置有若干根冷却管,所述传导管远离所述导气管的一端正对于所述冷却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连接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底端与所述出液管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气管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导气管的底端内壁上倾斜设置有若干个引流板,每个所述引流板的顶端均与所述导气管的内壁连接,若干个所述引流板分布于所述导气管相对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导气管相对两侧的所述引流板呈错位设置,位于所述导气管两侧的所述引流板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气管的底端下侧设置有喇叭状的引气件,所述引气件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气管的周缘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呈喇叭状开口向上的积液件,所述积液件横截面较大的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积液件的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为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积液件横截面较小的一端设置有挡风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的底部为开口向上的圆弧形,所述出液管连通于所述本体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进行分离的时候,首先气液混合物通过进料管的进料口进入到本体的第二腔室中,由于进料管是倾斜的,因此从进料口流出的混合物也是倾斜的进入到第二腔室中的,同时由于进料口是贴合在本体的内壁上的,因此混合物就沿着本体的内壁倾斜向下进行活动,同时由于本体是圆筒形的,因此混合物的活动方向就是沿着本体的内壁呈螺旋形向下活动,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防止先前进入到本体中的气流与后进入到本体中的气流产生作用,如此后进入到本体中的气流就能够具有较大的液体含量,同时气流的速度也可以正常的保持,因此液体可以正常的触碰到本体的内壁上,从而与气体分离;不仅如此,由于进料口是矩形的,且长边贴合在本体的内壁上,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进料口的面积较小,加大气流的流速,同时也可以使得气流能够更好的作用到本体的内壁上,提高分离效果。本体的轴心位于进料口所在的平面上,这样气流进入到本体中之后,气流的初速度与本体的内壁就是相切的状态,可以较好的防止气流冲击到本体上而减慢的气流的速度,使得液体的离心力能够保持在一个较大的状态。
气流与体液分离后,多余的气体通过导气管从第二腔室进入到第一腔室中,再通过出气管排出气体,液体顺着本体的内壁流下后,可以通过出液孔排出到外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离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本体;2、连接板;3、出液管;4、第一腔室;5、第二腔室;6、出气管;7、进料管;8、导气管;9、传导管;10、冷却管;11、导流管;12、引流板;13、引气件;14、积液件;15、挡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分离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本体1、设置于所述本体1内壁上的连接板2以及连通于所述本体1底端的出液管3,所述连接板2将所述本体1分隔为第一腔室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室4下方的第二腔室5,与所述第一腔室4相通连接设置有出气管6,与所述第二腔室5相通连接设置有进料管7,竖直穿过所述连接板2设置有导气管8,所述导气管8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4和所述第二腔室5相通,所述进料管7呈倾斜状,且所述进料管7的底端与所述本体1相通,所述进料管7与所述本体1连接的一端为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贴合于所述本体1的内壁,且所述进料口为呈竖向设置的矩形,所述本体1的轴心位于所述进料口所在的平面上。所述连接板2呈倾斜状,且所述连接板2的倾斜角度和方向均与所述进料管7相同。
与所述导气管8相通连接设置有传导管9,所述传导管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气管8和所述第一腔室4相通。穿过所述本体1设置有若干根冷却管10,冷却管10中可以通过外部通入冷却液,用于减低第一腔室4内的温度,所述传导管9远离所述导气管8的一端正对于所述冷却管10。与所述第一腔室4相通连接设置有导流管11,所述导流管11的底端与所述出液管3相通。
所述导气管8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导气管8的底端内壁上倾斜设置有若干个引流板12,每个所述引流板12的顶端均与所述导气管8的内壁连接,若干个所述引流板12分布于所述导气管8相对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导气管8相对两侧的所述引流板12呈错位设置,位于所述导气管8两侧的所述引流板1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叠。
所述导气管8的底端下侧设置有喇叭状的引气件13,所述引气件13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气管8的周缘连接。所述本体1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呈喇叭状开口向上的积液件14,所述积液件14横截面较大的一端与所述本体1的内壁连接,所述积液件14的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为开口。所述积液件14横截面较小的一端设置有挡风管15。所述本体1的底部为开口向上的圆弧形,所述出液管3连通于所述本体1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离器,在进行分离的时候,首先气液混合物通过进料管7的进料口进入到本体1的第二腔室5中,由于进料管7是倾斜的,因此从进料口流出的混合物也是倾斜的进入到第二腔室5中的,同时由于进料口是贴合在本体1的内壁上的,因此混合物就沿着本体1的内壁倾斜向下进行活动,同时由于本体1是圆筒形的,因此混合物的活动方向就是沿着本体1的内壁呈螺旋形向下活动,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防止先前进入到本体1中的气流与后进入到本体1中的气流产生作用,如此后进入到本体1中的气流就能够具有较大的液体含量,同时气流的速度也可以正常的保持,因此液体可以正常的触碰到本体1的内壁上,从而与气体分离;不仅如此,由于进料口是矩形的,且长边贴合在本体1的内壁上,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进料口的面积较小,加大气流的流速,同时也可以使得气流能够更好的作用到本体1的内壁上,提高分离效果。本体1的轴心位于进料口所在的平面上,这样气流进入到本体1中之后,气流的初速度与本体1的内壁就是相切的状态,可以较好的防止气流冲击到本体1上而减慢的气流的速度,使得液体的离心力能够保持在一个较大的状态。
气流与体液分离后,多余的气体通过导气管8从第二腔室5进入到第一腔室4中,再通过出气管6排出气体,液体顺着本体1的内壁流下后,可以通过出液孔排出到外部。
其中,连接板2和进料管7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均相同,因此可以较好的防止连接板2阻碍到气流的流动,同时也提供了冷却管10所需的空间。当液体顺着本体1的内壁流下到积液件14上后,在积液件14的形状作用下流下到本体1的底部中,此时积液件14能够对气流起到一个阻挡的作用,防止了气流作用到液体上,从而减少了液体的挥发量,使得气液分离更易于进行,同时也保证了流出气体的干燥性。同时,挡风管15不影响到液体的正常流下,但是却可以加大气流作用到液体上的路径,从而更好的防止液体受到气流的作用。本体1的底端是圆顶形的,便于液体被排出到外部。
当气流进入到导气管8中时,首先喇叭状的引气件13加大了导气管8的开口,更便于气体的流入,而且气体更便于流入也可以更好的防止这部分干燥的气体对含液体较多的气体产生影响;气体进入到导气管8中,部分气体会作用到交错的引流板12上,这样在离心过程中未能分离出去的部分液体还可以作用到引流板12上后与气体分离,从而起到了第二次气液分离的作用。多个引流板12是相互交错的排布的,因此可以加大与气流接触的总面积,进一步的提高气液分离效果。
气体依次通过导气管8和传导管9后进入到第一腔室4中,冷却管10中通入冷却液,如此可以对相对干燥的气体再次起到一个冷却的作用,而且第一腔室4中的空间相对于导气管8和传导管9突然增大,也可以将气体的温度降低,降低后液体更易于液化,液化的气体既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落下到连接板2上,也可以粘附在冷却管10上,集中成滴后滴落到连接板2上。这部分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到连接板2底端后,流入都导流管11中,导流管11中的液体流入到出液管3中排出。其中可以在出液管3上设置一阀门,如此也可以将分离和排出液体分开进行。
其中,较大体积的液体的主要通过离心力与气体分离后,粘附于本体1的内壁而与气体分离;而相对较小体积的液体则在经过引流板12时,通过引流板12的虹吸作用而与气体分离,最后粒径更小的液体则在收到冷却管10的冷却作用后集成更大的体积从而从气体中分离出来,三者共同协同作用,从而使得气液分离效果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1.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设置于所述本体(1)内壁上的连接板(2)以及连通于所述本体(1)底端的出液管(3),所述连接板(2)将所述本体(1)分隔为第一腔室(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室(4)下方的第二腔室(5),与所述第一腔室(4)相通连接设置有出气管(6),与所述第二腔室(5)相通连接设置有进料管(7),竖直穿过所述连接板(2)设置有导气管(8),所述导气管(8)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4)和所述第二腔室(5)相通,所述进料管(7)呈倾斜状,且所述进料管(7)的底端与所述本体(1)相通,所述进料管(7)与所述本体(1)连接的一端为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贴合于所述本体(1)的内壁,且所述进料口为呈竖向设置的矩形,所述本体(1)的轴心位于所述进料口所在的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呈倾斜状,且所述连接板(2)的倾斜角度和方向均与所述进料管(7)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导气管(8)相通连接设置有传导管(9),所述传导管(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气管(8)和所述第一腔室(4)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本体(1)设置有若干根冷却管(10),所述传导管(9)远离所述导气管(8)的一端正对于所述冷却管(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腔室(4)相通连接设置有导流管(11),所述导流管(11)的底端与所述出液管(3)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8)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导气管(8)的底端内壁上倾斜设置有若干个引流板(12),每个所述引流板(12)的顶端均与所述导气管(8)的内壁连接,若干个所述引流板(12)分布于所述导气管(8)相对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导气管(8)相对两侧的所述引流板(12)呈错位设置,位于所述导气管(8)两侧的所述引流板(1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具有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8)的底端下侧设置有喇叭状的引气件(13),所述引气件(13)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与所述导气管(8)的周缘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呈喇叭状开口向上的积液件(14),所述积液件(14)横截面较大的一端与所述本体(1)的内壁连接,所述积液件(14)的横截面较小的一端为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液件(14)横截面较小的一端设置有挡风管(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底部为开口向上的圆弧形,所述出液管(3)连通于所述本体(1)的底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