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8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天窗在汽车上都基本普及,很多车主在打开天窗后,由于车辆上小孩对天窗的好奇,会经常将头伸向天窗的外面,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危险,例如,有报道称一小孩由于将头伸出天窗后,由于误触动关闭开关和控制逻辑紊乱,导致天窗关闭后夹住小孩,导致小孩死亡的案例。国家防夹要求为防夹力大于100n之前反弹。当前采用的天窗防夹方案也都是接触后反弹,即事实上已经对乘客手指或小孩脖颈造成损伤。而且法规要求的防夹区域仅仅是4mm至200mm区间内,此区域外并无限制,也就是存在夹伤夹死人的风险。再者,各主机厂地天窗控制逻辑层次不一,有出现程序错乱的可能。由于目前大多数的天窗关闭过程中没有自动的防误夹系统,如何提高车辆天窗关闭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能够在汽车天窗关闭的过程中自动检测天窗关闭中存在的危险,提高汽车天窗关闭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器、天窗控制器和天窗报警器;所述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于汽车顶盖开口左右两侧并电连接于所述天窗控制器,所述天窗控制器设置于车辆的汽车顶盖中,并电连接于车辆的电源和天窗玻璃推进器,所述天窗报警器位于车辆汽车顶盖的内侧,并电连接于所述天窗控制器,所述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器和天窗报警器还分别电连接于车辆的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发射管内置有若干发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嵌入在所述汽车顶盖开口左右两侧的凹槽中处,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光栅覆盖宽度至少200mm。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接收器内置有若干pd二极管,所述pd二极管和所述发光二极管相对应,在所述pd二极管未接收到对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栅信号时,所述天窗报警器发出报警声。

进一步地,所述防误夹装置还兼容有传统的机械式防夹系统,所述机械式防夹系统电连接于所述电源和所述天窗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天窗玻璃推进器通过步进电机推动所述天窗玻璃的关闭和开启,所述步进电机和所述天窗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器、天窗控制器和天窗报警器,能够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的光栅信号在天窗关闭过程中自动识别玻璃天窗和天窗密封条之间的异物,一旦出现异物,红外接收器接收不到对应的光栅信号后,所述天窗报警器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声音,同时天窗控制器会发出天窗停止关闭信号,并发出后退的信号,从而避免了在天窗中出现异物状态下强行关闭的危险。同时所述防误夹装置还兼容传统的机械式防夹系统,能够保证在光栅信号停止工作的状态下,通过天窗玻璃运行阻力骤增导致的电流突变来检测异物,保证了天窗关闭中的安全性。所述防误夹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在实现了汽车天窗安全的同时提高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的一种电连接示意图。

图中:

1-电源;2-红外发射管;3-红外接收器;4-天窗报警器;5-机械式防夹系统;6-天窗控制器;7-天窗玻璃推进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管2、红外接收器3、天窗控制器6和天窗报警器4;所述红外发射管2和所述红外接收器3设置于汽车顶盖开口左右两侧并电连接于所述天窗控制器6,所述天窗控制器6设置于车辆的汽车顶盖中,并电连接于车辆的电源1和天窗玻璃推进器7,所述天窗报警器4位于车辆汽车顶盖的内侧,并电连接于所述天窗控制器6,所述红外发射管2、红外接收器3和天窗报警器4还分别电连接于车辆的电源1。

具体的,所述防误夹装置通过红外发射管2发射的光栅信号在天窗关闭过程中自动识别玻璃天窗和天窗密封条之间的异物,一旦出现异物,红外接收器3接收不到对应的光栅信号后,所述天窗报警器4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声音,同时天窗控制器6会发出玻璃天窗后退的信号,从而避免了在天窗中出现异物状态下强行关闭的危险。同时所述防误夹装置还包括机械式防夹系统5,能够保证在光栅信号停止工作的状态下,通过天窗玻璃和天窗密封条之间的压力检测异物,保证了天窗关闭中的安全性。所述防误夹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在实现了汽车天窗安全的同时提高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优选地,所述红外发射管2内置有若干发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嵌入在所述汽车顶盖的开口左右两侧,所述红外发射管2的光栅覆盖的宽度至少200mm。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接收器3内置有若干pd二极管,所述pd二极管和所述发光二极管相对应,在所述pd二极管未接收到对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栅信号时,所述天窗报警器4发出报警声。采用红外光发射管和红外光接收器是由于这两种装置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可靠,通过红外装置可以很容易感知出天窗关闭的过程中人体对于光栅信号的隔档,例如一旦人手出现这玻璃天窗和天窗密封圈之间的夹缝中,红外发射管2发射的光栅信号直接射到人手上,无法到达对应的红外接收器3中,此时,天窗控制器6就会收到红外接收器3无法接受光栅信号的指示,天窗控制器6就会通过天窗玻璃推进器7阻止玻璃天窗的进一步关闭,同时反向将玻璃天窗再次开启,从而完全避免了人手被夹,这一过程完全自动感应,自动化程度高。由于红外发射管2的长度至少超过200mm,因此,所述防误夹装置对于玻璃天窗和汽车顶盖最前沿之间距离的控制至少可以达到200mm,这一距离完全可以实现汽车的玻璃天窗关闭时的安全性。当然所述红外发射管2也可以扩展光栅覆盖区域至整个天窗开口。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天窗关闭过程中的防误夹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还兼容传统的机械式防夹系统5得以实现,所述机械式防夹系统5安装在天窗玻璃的前端侧面,所述机械式防夹系统5电连接于所述电源1和所述天窗控制器6。当天窗玻璃夹住异物,导致电流急剧增大后,天窗控制器6会识别此信号,同样会向所述天窗玻璃推进器7发出信号,使得天窗停止关闭,并反转。

优选地,所述天窗玻璃推进器7通过步进电机推动所述天窗玻璃的关闭和开启,所述步进电机和所述天窗控制器6电连接。为了控制玻璃天窗关闭和开启的精准度,通过步进电机控制玻璃天窗的运动距离。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器、天窗控制器和天窗报警器;所述红外发射管和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于汽车顶盖开口左右两侧并电连接于所述天窗控制器,所述天窗控制器设置于车辆的汽车顶盖中,并电连接于车辆的电源和天窗玻璃推进器,所述天窗报警器位于车辆汽车顶盖的内侧,并电连接于所述天窗控制器,所述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器和天窗报警器还分别电连接于车辆的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管内置有若干发光二极管,所述二极管嵌入在所述汽车顶盖开口左右两侧的凹槽处,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光栅覆盖宽度至少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接收器内置有若干pd二极管,所述pd二极管和所述发光二极管相对应,在所述pd二极管未接收到对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栅信号时,所述天窗报警器发出报警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误夹装置还兼容机械式防夹系统,所述机械式防夹系统电连接于所述电源和所述天窗控制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玻璃推进器通过步进电机推动所述天窗玻璃的关闭和开启,所述步进电机和所述天窗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天窗的防误夹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器、天窗控制器和天窗报警器;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器设置于汽车顶盖开口左右两侧并电连接于天窗控制器,天窗控制器设置于车辆的汽车顶盖中,并电连接于车辆电源和天窗玻璃推进器,天窗报警器位于车辆汽车顶盖的内侧,并电连接于天窗控制器,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器和天窗报警器还分别电连接于车辆的电源。所述防误夹装置能够通过光栅信号在天窗关闭过程中自动识别天窗玻璃和汽车顶盖开口之间的异物,若侦测到天窗关闭路径上存在异物,则停止关闭动作,避免了天窗中出现异物状态下关闭的危险。防误夹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汽车天窗安全的同时提高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技术研发人员:鲁子印;潘峰;林红序;邓普;张苹苹;杨滨徽;徐长元;张家来;张永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0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0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