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车衣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45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领域,涉及一种车衣,尤其涉及一种充气车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用量的增加和公共基础停车设施的不完善,汽车经常会被露天停放。露天停放,汽车容易受到损坏,而且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太阳的直射,会导致汽车内部温度急剧升高,也会使车辆零件损伤。

目前,人们通常使用车衣罩在汽车外,来保护汽车和隔热。但是,传统的车衣隔热效果普通,而且使用过程繁琐,若较短时间停泊车辆,人们则因操作复杂问题,不愿意使用车衣。而且使用传统车衣时,由于发动机刚停止使用时,发动机舱温度还很高,罩上车衣时,会导致因发动机位置局部温度过高而使车衣内部湿度增加,甚至产生水雾,从而损伤汽车车漆、腐蚀汽车零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包括底座、收放旋转组件、可充气车衣、罩体和升降组件;收放旋转组件包括卷筒和旋转齿轮;卷筒具有筒体,筒体为中空的圆柱体,垂直于底座设置;底座的上表面具有圆环形的旋转凹槽,与筒体的底端端面相匹配,筒体的底端嵌入在旋转凹槽内,可以在旋转凹槽内旋转;筒体内壁的底端具有沿其内壁一周环形设置的卷筒内齿;旋转齿轮位于筒体的内部,平行于底座设置,并与筒体的卷筒内齿相啮合,旋转齿轮可以旋转,旋转齿轮旋转带动筒体旋转;可充气车衣为双层可充气的车衣,展开充气后可罩在汽车上;可充气车衣的顶部具有固定套孔,固定套在筒体上,可充气车衣在未充气状态时可卷在筒体上,筒体转动,可充气车衣随之展开,可充气车衣处于展开且抽气状态时,筒体转动,可充气车衣随之卷在筒体上收起;罩体中空,底端开口,罩体位于底座上,罩在卷筒外;筒体的顶端开口,升降组件设置在底座上,位于筒体的内侧,升降组件与罩体连接,带动罩体上升和下降,罩体上升后,内部的可充气车衣可以进行展开使用,可充气车衣卷起收起后,罩体下降置于底座上。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升降组件包括升降转动齿轮、内螺纹筒、螺杆和伸缩杆;升降转动齿轮设置在底座上,平行于底座表面,可以转动;内螺纹筒相对于底座竖直设置,底端固定在升降转动齿轮上,内螺纹筒具有内螺纹;螺杆具有外螺纹,与内螺纹筒的内螺纹相匹配,螺杆螺纹连接在内螺纹筒内,上端固定在罩体顶板的下表面上;伸缩杆相对于底座竖直设置,下端固定在底座上,上端固定在罩体顶板的下表面上;升降转动齿轮转动,内螺纹筒随之转动,螺杆在伸缩杆和罩体的限制下上升,带动罩体上升,升降转动齿轮反向转动,罩体随螺杆下降。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升降组件还包括升降驱动电机和升降驱动齿轮;升降驱动电机通过其电机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升降驱动齿轮设置在升降驱动电机的下方,并固定连接在升降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且与升降转动齿轮相啮合,升降驱动电机的驱动升降驱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升降转动齿轮转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升降转动齿轮设置在底座的中心处,螺杆的上端固定在罩体顶板的中心处。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卷筒还具有车衣转动限位边沿,由筒体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充放气组件;充放气组件包括充气泵和抽气泵,充气泵和抽气泵均固定在筒体的内壁上,通过穿过筒体侧壁的导气管与可充气车衣的内部相通,分别对可充气车衣充气和抽气。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充放气组件还包括电源,固定在筒体的内壁上,为充气泵和抽气泵供电。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收放旋转组件还包括旋转电机;旋转电机通过其电机支架固定在底座上,位于筒体的内部、旋转齿轮的上方,旋转齿轮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旋转电机驱动旋转齿轮转动。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充气车衣的相对于汽车发动机的位置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罩体的横截面与底座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可以自动收放车衣,有效减少了人工使用的繁琐过程。且车衣为可充气车衣,通过对车衣进行充气形成的隔热层,可以有效降低太阳直射下汽车内部温度的升高,保护汽车车漆、减缓零件老化。可充气车衣上设置的通气孔可以有效解决因使用车衣导致发动机舱位置产生温差而形成的水雾腐蚀汽车零件的问题。此外,旋转组件和升降组件等结构科学合理,可有效实现自动收放和存储车衣等。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车衣使用繁琐、车衣隔热效果不好、温差产生水雾等问题,具有结构科学合理、使用便捷、隔热效果良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充气车衣装置的左视图;

图2是底座的俯视图;

图3是充气车衣装置的去除罩体、旋转电机和升降转动电机的俯视图;

图4是可充气车衣展开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部分升降组件和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车衣装置,包括底座1、收放旋转组件、可充气车衣3、罩体4、升降组件和充放气组件。

如图1-3所示,收放旋转组件包括卷筒21和旋转齿轮22。

卷筒21具有筒体211,筒体211为中空的圆柱体,垂直于底座1设置。

如图2所示,底座1的上表面具有圆环形的旋转凹槽11,与筒体211的底端端面相匹配。筒体211的底端嵌入在旋转凹槽11内,可以在旋转凹槽11内、以旋转凹槽11的中心为中心进行旋转。

筒体211内壁的底端具有沿其内壁一周环形设置的卷筒内齿212。

旋转齿轮22位于筒体211的内部,平行于底座1设置,并与筒体211的卷筒内齿212相啮合。旋转齿轮22可以旋转,旋转齿轮22旋转带动筒体211旋转。

具体的,收放旋转组件还包括旋转电机(图中未画出)。旋转电机通过其电机支架固定在底座1上,位于筒体211的内部、旋转齿轮22的上方,旋转齿轮22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旋转电机驱动旋转齿轮22转动。

可充气车衣3为双层可充气的车衣,展开充气后呈长方体,可罩在汽车上,如图5所示。

如图1所示,可充气车衣3的顶部具有固定套孔31,可充气车衣3通过固定套孔31固定套在筒体211上。可充气车衣3在未充气状态时可卷在筒体211上,筒体211转动,可充气车衣3随之展开。当使用完毕、可充气车衣3处于展开且抽气状态时,筒体211转动,可充气车衣3随之卷在筒体211上收起。

其中,如图5所示,充气车衣的相对于汽车发动机的位置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32,避免发动机刚停止工作时温度过高,因车衣的隔热作用而产生局部温差,而导致产生水雾腐蚀汽车的问题。

其中,卷筒21还具有车衣转动限位边沿213,由筒体211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车衣转动限位边沿213用于限制可充气车衣3在其下方卷起收纳。

罩体4中空,底端开口,罩体4位于底座1上,罩在卷筒21外。

筒体211的顶端开口,升降组件设置在底座1上,位于筒体211的内侧。升降组件与罩体4连接,带动罩体4上升和下降。罩体4上升后,内部的可充气车衣3可以进行展开使用;当使用完毕、可充气车衣3卷起收起后,罩体4下降置于底座1上,封闭其内部的收放旋转组件和可充气车衣3等部件,便于装置的整体储存和携带。

具体的,如图1和5所示,升降组件包括升降转动齿轮51、内螺纹筒52、螺杆53和伸缩杆54。

升降转动齿轮51通过转轴或转动轴承等设置在底座1上,平行于底座1表面,可以转动。

内螺纹筒52相对于底座1竖直设置,底端固定在升降转动齿轮51上,内螺纹筒52具有内螺纹。

螺杆53具有外螺纹,与内螺纹筒52的内螺纹相匹配,螺杆53螺纹连接在内螺纹筒52内,上端固定在罩体4顶板的下表面上。

伸缩杆54相对于底座1竖直设置,下端固定在底座1上,上端固定在罩体4顶板的下表面上。

升降转动齿轮51转动,内螺纹筒52随之转动,螺杆53在伸缩杆54和罩体4的限制下上升,带动罩体4上升。升降转动齿轮51反向转动,罩体4随螺杆53下降。升降组件不仅为罩体4实现自动升降的功能,同时实现装置的开启和闭合,并使装置整体形成一体结构,方便使用。

升降组件还包括升降驱动电机55和升降驱动齿轮56。升降驱动电机55通过其电机支架551固定在底座1上。升降驱动齿轮56设置在升降驱动电机55的下方,并固定连接在升降驱动电机55的驱动轴上,且与升降转动齿轮51相啮合。升降驱动电机55的驱动升降驱动齿轮56转动,从而带动升降转动齿轮51转动。

其中,升降转动齿轮51设置在底座1的中心处,螺杆53的上端固定在罩体4顶板的中心处,从而使罩体4可以稳定地升降。

罩体4的横截面与底座1相一致,罩体4下降后,罩体4完全罩在底座1上,形成一个整体,美观且更加便于携带储藏。

如图1和3所示,充放气组件包括充气泵61和抽气泵62。充气泵61和抽气泵62均固定在筒体211的内壁上,通过穿过筒体211侧壁的导气管63与可充气车衣3的内部相通,分别对可充气车衣3进行充气和抽气。

充放气组件还包括电源64,固定在筒体211的内壁上,为充气泵61和抽气泵62供电。

本实施例中,充放气组件也可以在装置外单独设置,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充气抽气功能。

使用时,将装置放置在汽车顶部,即将底座置于车顶。然后,启动升降驱动电机55,升降组件带动罩体4上升,装置打开。再启动旋转电机,通过旋转齿轮22驱动卷筒21转动,卷在筒体211上的可充气车衣3随之展开,展开的同时,充气泵61对可充气车衣3进行充气,既可以缩短装置操作时间,还可以加快可充气车衣3的展开。可充气车衣3展开后即罩在汽车外,对汽车进行保护和隔热等。

当使用完毕,需要收起装置时,抽气泵62对可充气车衣3进行抽气,同时,旋转电机反转,驱动卷筒21反向转动,可充气车衣3逐渐卷在筒体211上,最后也可人为辅助完成可充气车衣3末端的卷起操作。可充气车衣3完全卷起后,升降驱动电机55反转,升降组件带动罩体4下降,装置闭合,从车顶取下。


技术特征:

1.一种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收放旋转组件、可充气车衣、罩体和升降组件;

所述收放旋转组件包括卷筒和旋转齿轮;

所述卷筒具有筒体,筒体为中空的圆柱体,垂直于底座设置;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具有圆环形的旋转凹槽,与筒体的底端端面相匹配,筒体的底端嵌入在旋转凹槽内,可以在旋转凹槽内旋转;

筒体内壁的底端具有沿其内壁一周环形设置的卷筒内齿;

所述旋转齿轮位于筒体的内部,平行于底座设置,并与筒体的卷筒内齿相啮合,旋转齿轮可以旋转,旋转齿轮旋转带动筒体旋转;

所述可充气车衣为双层可充气的车衣,展开充气后可罩在汽车上;

可充气车衣的顶部具有固定套孔,固定套在所述筒体上,可充气车衣在未充气状态时可卷在筒体上,筒体转动,可充气车衣随之展开,可充气车衣处于展开且抽气状态时,筒体转动,可充气车衣随之卷在筒体上收起;

所述罩体中空,底端开口,罩体位于底座上,罩在卷筒外;

所述筒体的顶端开口,所述升降组件设置在底座上,位于筒体的内侧,升降组件与罩体连接,带动罩体上升和下降,罩体上升后,内部的可充气车衣可以进行展开使用,可充气车衣卷起收起后,罩体下降置于底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转动齿轮、内螺纹筒、螺杆和伸缩杆;

所述升降转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平行于底座表面,可以转动;

所述内螺纹筒相对于底座竖直设置,底端固定在升降转动齿轮上,内螺纹筒具有内螺纹;

所述螺杆具有外螺纹,与内螺纹筒的内螺纹相匹配,螺杆螺纹连接在内螺纹筒内,上端固定在所述罩体顶板的下表面上;

所述伸缩杆相对于底座竖直设置,下端固定在底座上,上端固定在罩体顶板的下表面上;

升降转动齿轮转动,内螺纹筒随之转动,螺杆在伸缩杆和罩体的限制下上升,带动罩体上升,升降转动齿轮反向转动,罩体随螺杆下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升降驱动电机和升降驱动齿轮;

所述升降驱动电机通过其电机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升降驱动齿轮设置在升降驱动电机的下方,并固定连接在升降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且与所述升降转动齿轮相啮合,升降驱动电机的驱动升降驱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升降转动齿轮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升降转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中心处,所述螺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罩体顶板的中心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卷筒还具有车衣转动限位边沿,由筒体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充放气组件;

充放气组件包括充气泵和抽气泵,充气泵和抽气泵均固定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通过穿过筒体侧壁的导气管与可充气车衣的内部相通,分别对可充气车衣充气和抽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充放气组件还包括电源,固定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为所述充气泵和抽气泵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收放旋转组件还包括旋转电机;

所述旋转电机通过其电机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位于筒体的内部、所述旋转齿轮的上方,旋转齿轮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旋转电机驱动旋转齿轮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充气车衣的相对于汽车发动机的位置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车衣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罩体的横截面与所述底座相一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气车衣装置,包括底座、收放旋转组件、可充气车衣、罩体和升降组件;收放旋转组件包括卷筒和旋转齿轮;卷筒具有筒体;底座具有旋转凹槽,筒体的底端嵌入在旋转凹槽内;筒体内壁的底端具有卷筒内齿;旋转齿轮位于筒体的内部,旋转齿轮旋转带动筒体旋转;可充气车衣为双层可充气的车衣,展开充气后可罩在汽车上;可充气车衣的顶部具有固定套孔,固定套在筒体上;罩体中空,底端开口,罩体位于底座上,罩在卷筒外;升降组件与罩体连接,带动罩体上升和下降,罩体上升后,内部的可充气车衣可以进行展开使用,可充气车衣卷起收起后,罩体下降置于底座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科学合理、使用便捷、隔热效果良好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吴忠卫;张袁元;吴姚烨;李昕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10.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04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