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分离旋转解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全自动智能锁后面板驱动部分机构大部分都是电机驱动转件带动锁芯旋转,并且旋钮也跟转并无法实现旋钮按压离合,少部分实现按压离合,但旋钮也会跟着电机旋转而旋转,安全稳定性不足,也无法为全自动智能锁的发展起到建设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分离旋转解锁机构,可有效提升全自动智能锁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包括壳体和装设在所述壳体内的解锁装置,所述解锁装置包括:
外旋组件,所述外旋组件的外端显露于所述壳体外,其内端设有咬合块;所述外旋组件沿着平行轴方向与所述壳体发生相对位移,并绕其中心转轴转动;
内旋组件,包括与所述外旋组件共轴的转盘和旋转件,所述转盘正对所述咬合块的位置上设有卡槽,所述转盘与所述外旋组件之间具有移动间距,所述转盘与所述旋转件相卡接;
驱动组件,与所述旋转件卡接,带动所述内旋组件绕中心转轴旋转;或在所述外旋组件发生轴向位移时所述外旋组件抵持所述旋转件,使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发生相对位移,实现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
连接件,与所述旋转件相卡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旋转件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有容纳腔,所述外旋组件包括共轴的旋钮和爪盘,所述旋钮卡位在所述容纳腔内并在外力作用下在所述容纳腔内进行轴向移动;所述爪盘位于所述容纳腔外,并通过贯穿所述容纳腔腔壁的螺钉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爪盘正对所述转盘的一面设有多个所述咬合块,多个所述咬合块均匀分布在所述爪盘的外边缘处。
进一步地,所述爪盘和所述转盘之间的移动间距中设有转盘压簧,所述转盘压簧的一端抵持爪盘,另一端抵持转盘。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转轴上设有突起的卡位块,在所述旋转件的内端部开设有轴向的卡条孔,所述卡条孔与所述卡位块相对应,所述卡位块卡入所述卡条孔内,实现所述旋转件与所述转盘相互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条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卡位块的厚度,使所述爪盘带动所述转盘推向所述旋转件时,所述卡位块卡入所述卡条孔内,所述旋转件的端部贯穿所述转盘后抵持所述爪盘。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件的杆身上设有突块,所述驱动组件的转轴上设有凹槽,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突块和所述凹槽实现相卡接;当所述爪盘抵持所述旋转件带动所述旋转件轴向移动时,所述突块脱离所述凹槽实现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件的杆身上设有外环圈,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旋转件的位置上设有开孔,所述外环圈的直径大于所述开孔的直径,并将所述旋转件的外端部贯穿所述开孔显露于所述壳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件的外端部的轴心位置设有锁孔,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锁孔内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旋转件相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件外套装有转件压簧,所述转件压簧的一端抵持所述外环圈,另一端抵持所述壳体的内侧壁。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在自动解锁模式下驱动组件与旋转件咬合,自动驱动旋转件转动,从而实现自动解锁功能;当在手动解锁模式下,可通过按压和扭动外旋组件的方式咬合转盘,并抵持旋转件使旋转件与驱动组件分离,从而实现手动解锁功能。本发明的手动和自动解锁模式下,满足内外双离合,使得驱动组件和外旋组件互不影响,适用于后面板电机 机械锁体组合使用,可有效提升全自动智能锁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机构简洁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的剖视图。
图中:1、连接件;2、盖板;3、转件压簧;4、旋转件;401、突块;402、外环圈;403、锁孔;404、卡条孔;5、驱动组件;501、凹槽;6、转盘;601、卡位块;7、转盘压簧;8、螺钉;9、爪盘;901、咬合块;10、面板;11、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一种双分离旋钮11解锁机构,可满足内外双离合,适用于后面板10电机 机械锁体组合使用,通过双分离旋钮11解锁机构,可有效提升全自动智能锁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机构简洁实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双分离旋钮11解锁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面板10和盖板2,所述盖板2盖在所述面板10上,形成盒装结构。
在所述壳体内则装设有解锁装置,所述解锁装置包括有外旋组件,所述外旋组件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着平行轴方向与所述壳体发生相对位移,还可绕其中心转轴转动;所述外旋组件用于供使用者手动解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旋组件包括共轴的旋钮11和爪盘9,所述旋钮11卡位在所述面板10上的一容纳腔内,所述旋钮11的外端显露于所述面板10外,使得使用者可抓取并推压所述旋钮11,实现所述旋钮11在轴向方向上的移动。其中,所述容纳腔从所述面板10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具有一定的深度槽体结构,使得所述旋钮11限位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同时还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在所述容纳腔内沿着平行轴方向发生轴向位移,即使用者推压所述旋钮11时,可将所述旋钮11按压进所述容纳腔内。
在轴向方向上,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设有一螺孔,而在所述容纳腔外则设有所述爪盘9,所述爪盘9与所述旋钮11共轴,通过贯穿螺孔的螺钉8则可将所述爪盘9与所述旋钮11固定连接,使得使用者绕所述旋钮11的中心轴转动时,所述旋钮11可与所述爪盘9同步转动。
在所述壳体内还包括有内旋组件,所述内旋组件包括与所述外旋组件共轴的转盘6和旋转件4,所述转盘6与所述旋转件4相卡接;当所述外旋组件未被推压时,所述转盘6与所述外旋组件之间具有移动间距,使得在未推压所述旋钮11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组件5与所述旋钮11保持分离,避免两者同步转动,从而提升全自动智能锁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而在所述爪盘9正对所述转盘6的一面设有多个所述咬合块901,多个所述咬合块901均匀分布在所述爪盘9的外边缘处,相对应地,在所述转盘6正对所述爪盘9的一面同样设有对应的卡槽(图中未标号);当所述旋钮11被推压,使得所述爪盘9和所述转盘6靠近时,所述爪盘9和所述转盘6可通过所述咬合块901和所述卡槽将两者相互卡接,让所述爪盘9可带动所述转盘6转动。
此外,所述爪盘9和所述转盘6之间的移动间距中设有转盘压簧7,所述转盘压簧7的一端抵持爪盘9,另一端抵持转盘6,使得所述旋钮11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将所述旋钮11复位。
所述转盘6与所述旋转件4之间的卡接可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在所述转盘6的内环转轴上设有突起的卡位块601,相对应地,在所述旋转件4的内端部开设有轴向的卡条孔404,且所述卡条孔404的长度大于所述卡位块601的厚度;当所述旋钮11被推压时,所述爪盘9咬合所述转盘6,并在所述旋钮11的推进下同步向所述旋转件4的方向移动,所述卡位块601则可卡入所述卡条孔404内,实现所述转盘6与所述旋转件4之间相互卡接,此时所述转盘6转动的同时即可带动所述旋转件4同步转动;与此同时,所述旋转件4的端部贯穿所述转盘6后抵持所述爪盘9,使得所述爪盘9推进时可带动所述旋转件4同步推进。
所述旋转件4则与所述驱动组件5相卡接,所述驱动组件5可由电机驱动,在所述驱动组件5的轴心位置设有与所述旋转件4相卡接的通孔;在所述驱动组件5的通孔上设有凹槽501,相对应地,在所述旋转件4的杆身上则设有突块401;所述旋转件4轴向插入所述驱动组件5的通孔内,所述旋转件4与所述驱动组件5通过所述突块401和所述凹槽501实现两者之间的卡接,即可在自动解锁模式下通过电机驱动所述旋转件4转动。
而在手动解锁模式下,当推压所述旋钮11使得所述爪盘9抵持所述旋转件4,并带动所述旋转件4轴向移动时,所述突块401则会脱离所述凹槽501,使所述旋转件4与所述驱动组件5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让所述旋转件4与所述驱动组件5分离,从而实现手动解锁功能。
此外,所述旋转件4的杆身上设有外环圈402,所述盖板2对应所述旋转件4的位置上设有开孔,所述外环圈402的直径大于所述开孔的直径;将所述旋转件4的外端部贯穿所述开孔显露于所述盖板2外,使得所述旋转件4被推压时可部分伸出所述盖板2外,直至所述突块401完全脱离所述凹槽501;而所述外环圈402的作用在于限制所述旋转件4的轴向移动距离,可避免所述旋转件4从所述壳体上脱落。
在所述旋转件4外套装有转件压簧3,所述转件压簧3的一端抵持所述外环圈402,另一端抵持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使得所述旋转件4在不受外力推压的情况下可自动复位。
所述旋转件4的外端部的轴心位置设有锁孔403,所述锁孔403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设为十字型或一字型;所述连接件1插入所述锁孔403内实现所述连接件1与所述旋转件4相卡接,所述连接件1与所述旋转件4同步转动,所述连接件1与锁具的锁芯机构相连,所述连接件1转动时即可带动锁具的锁芯机构转动,实现锁具的解锁功能。而所述锁芯机构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本发明在自动解锁模式下驱动组件5与旋转件4咬合,自动驱动旋转件4转动,从而实现自动解锁功能;当在手动解锁模式下,可通过按压和扭动外旋组件的方式咬合转盘6,并抵持旋转件4使旋转件4与驱动组件5分离,从而实现手动解锁功能。本发明的手动和自动解锁模式下,满足内外双离合,使得驱动组件5和外旋组件互不影响,适用于后面板10电机 机械锁体组合使用,可有效提升全自动智能锁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机构简洁实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1.一种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包括壳体和装设在所述壳体内的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装置包括:
外旋组件,所述外旋组件的外端显露于所述壳体外,其内端设有咬合块;所述外旋组件沿着平行轴方向与所述壳体发生相对位移,并绕其中心转轴转动;
内旋组件,包括与所述外旋组件共轴的转盘和旋转件,所述转盘正对所述咬合块的位置上设有卡槽,所述转盘与所述外旋组件之间具有移动间距,所述转盘与所述旋转件相卡接;
驱动组件,与所述旋转件卡接,带动所述内旋组件绕中心转轴旋转;或在所述外旋组件发生轴向位移时所述外旋组件抵持所述旋转件,使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发生相对位移,实现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
连接件,与所述旋转件相卡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旋转件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容纳腔,所述外旋组件包括共轴的旋钮和爪盘,所述旋钮卡位在所述容纳腔内并在外力作用下在所述容纳腔内进行轴向移动;所述爪盘位于所述容纳腔外,并通过贯穿所述容纳腔腔壁的螺钉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爪盘正对所述转盘的一面设有多个所述咬合块,多个所述咬合块均匀分布在所述爪盘的外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爪盘和所述转盘之间的移动间距中设有转盘压簧,所述转盘压簧的一端抵持爪盘,另一端抵持转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转轴上设有突起的卡位块,在所述旋转件的内端部开设有轴向的卡条孔,所述卡条孔与所述卡位块相对应,所述卡位块卡入所述卡条孔内,实现所述旋转件与所述转盘相互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分离旋钮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条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卡位块的厚度,使所述爪盘带动所述转盘推向所述旋转件时,所述卡位块卡入所述卡条孔内,所述旋转件的端部贯穿所述转盘后抵持所述爪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分离旋转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的杆身上设有突块,所述驱动组件的转轴上设有凹槽,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突块和所述凹槽实现相卡接;当所述爪盘抵持所述旋转件带动所述旋转件轴向移动时,所述突块脱离所述凹槽实现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驱动组件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分离旋转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的杆身上设有外环圈,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旋转件的位置上设有开孔,所述外环圈的直径大于所述开孔的直径,并将所述旋转件的外端部贯穿所述开孔显露于所述壳体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分离旋转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的外端部的轴心位置设有锁孔,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锁孔内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旋转件相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分离旋转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外套装有转件压簧,所述转件压簧的一端抵持所述外环圈,另一端抵持所述壳体的内侧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