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87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下料领域,具体为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生物质能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气、生物制氢技术等。世界上技术较为成熟、实现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已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我国可利用生物资源量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煤,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到10亿吨标煤,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8%。我国生物质能技术研发水平总体上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在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等方面居领先水平。

但现有的生物质燃烧机在进行上料时,秸秆等燃料存在一定的杂质,影响燃烧质量,不利于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生物质燃烧机在进行上料时,秸秆等燃料存在一定的杂质,影响燃烧质量,不利于生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上固定块、下固定块、转动辊、从动轮、伺服电机、传动带、传送带、压轮、侧围挡、支架、收集机构、凸块和通孔,所述框架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支撑腿,框架一端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支撑腿,框架内侧的顶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上固定块,框架内侧的底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下固定块,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上均安装有转动辊,框架中部转动辊的一端安装有从动轮,第一支撑腿内侧的框架上安装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带与从动轮连接,转动辊的外侧套接有传送带,传送带中部顶端安装有用于压接的压轮,框架内侧固定有支架,支架上安装有收集机构;

所述收集机构包括收集箱、安装块、固定转轴和滚轮,收集箱底部靠近两端位置处固定有若干个安装块,安装块上通过固定转轴安装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两侧的框架上安装有侧围挡。

优选的,所述支架由两端的竖直杆和中部的横杆焊接而成。

优选的,所述支架上对应滚轮位置处开设有相应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上设置有凸块,传送带上对应凸块处开设有若干个通孔。

优选的,所述凸块成八字型。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秸秆放置在传动带上,伺服电机工作将动力由传动带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转动带动转动辊转动,转动辊转动带动传送带转动,从而将秸秆向右进行运输,在运输时,秸秆中的砂石经通孔落下进入到收集箱的内部,由收集箱来对砂石等杂质进行收集,在收集完成后,使用者可拉动收集箱,收集箱底端的滚轮由支架上拉出,从而将收集箱内收集的砂石等杂质倒出,清理完成后,将收集箱上的滚轮推回支架上即可,使用方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在秸秆运输时,可将秸秆中的砂石等杂质筛出,提高了秸秆的上料质量,保证后续的燃烧质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传送带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框架;2、第一支撑腿;3、第二支撑腿;4、上固定块;5、下固定块;6、转动辊;7、从动轮;8、伺服电机;9、传动带;10、传送带;11、压轮;12、侧围挡;13、支架;14、收集机构;15、收集箱;16、凸块;17、通孔;18、安装块;19、固定转轴;20、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4给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包括框架1、第一支撑腿2、第二支撑腿3、上固定块4、下固定块5、转动辊6、从动轮7、伺服电机8、传动带9、传送带10、压轮11、侧围挡12、支架13、收集机构14、凸块16和通孔17,框架1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支撑腿2,框架1一端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支撑腿3,框架1内侧的顶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上固定块4,框架1内侧的底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下固定块5,上固定块4和下固定块5上均安装有转动辊6,框架1中部转动辊6的一端安装有从动轮7,第一支撑腿2内侧的框架1上安装有伺服电机8,伺服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传动带9与从动轮7连接,转动辊6的外侧套接有传送带10,传送带10中部顶端安装有用于压接的压轮11,框架1内侧固定有支架13,支架13上安装有收集机构14;

收集机构14包括收集箱15、安装块18、固定转轴19和滚轮20,收集箱15底部靠近两端位置处固定有若干个安装块18,安装块18上通过固定转轴19安装有滚轮20。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传送带10两侧的框架1上安装有侧围挡12,可在输料时对两侧进行防护,防止物料由两侧掉落。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支架13由两端的竖直杆和中部的横杆焊接而成,便于收集箱15的安装。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4给出,支架13上对应滚轮20位置处开设有相应的凹槽,便于支架13与滚轮20的配合使用。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3给出,传送带10上设置有凸块16,传送带10上对应凸块16处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7,凸块16的设置可在秸秆运输时,增大摩擦力,通孔17的开设可使得秸秆在运输时将其中的微小颗粒砂石由通孔17排下。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2给出,凸块16成八字型,增大运输的效果。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秸秆放置在传动带9上,伺服电机8工作将动力由传动带9带动从动轮7转动,从动轮7转动带动转动辊6转动,转动辊6转动带动传送带10转动,从而将秸秆向右进行运输,在运输时,秸秆中的砂石经通孔17落下进入到收集箱15的内部,由收集箱15来对砂石等杂质进行收集,在收集完成后,使用者可拉动收集箱15,收集箱15底端的滚轮20由支架13上拉出,从而将收集箱15内收集的砂石等杂质倒出,清理完成后,将收集箱15上的滚轮20推回支架13上即可,使用方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在秸秆运输时,可将秸秆中的砂石等杂质筛出,提高了秸秆的上料质量,保证后续的燃烧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包括框架(1)、第一支撑腿(2)、第二支撑腿(3)、上固定块(4)、下固定块(5)、转动辊(6)、从动轮(7)、伺服电机(8)、传动带(9)、传送带(10)、压轮(11)、侧围挡(12)、支架(13)、收集机构(14)、凸块(16)和通孔(17),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支撑腿(2),框架(1)一端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支撑腿(3),框架(1)内侧的顶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上固定块(4),框架(1)内侧的底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下固定块(5),上固定块(4)和下固定块(5)上均安装有转动辊(6),框架(1)中部转动辊(6)的一端安装有从动轮(7),第一支撑腿(2)内侧的框架(1)上安装有伺服电机(8),伺服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传动带(9)与从动轮(7)连接,转动辊(6)的外侧套接有传送带(10),传送带(10)中部顶端安装有用于压接的压轮(11),框架(1)内侧固定有支架(13),支架(13)上安装有收集机构(14);

所述收集机构(14)包括收集箱(15)、安装块(18)、固定转轴(19)和滚轮(20),收集箱(15)底部靠近两端位置处固定有若干个安装块(18),安装块(18)上通过固定转轴(19)安装有滚轮(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10)两侧的框架(1)上安装有侧围挡(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3)由两端的竖直杆和中部的横杆焊接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3)上对应滚轮(20)位置处开设有相应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10)上设置有凸块(16),传送带(10)上对应凸块(16)处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16)成八字型。

技术总结
生物质直接燃烧上下料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生物质燃烧机在进行上料时,秸秆等燃料存在一定的杂质,影响燃烧质量,不利于生产的问题,其包括框架、压轮、侧围挡、支架、收集机构、凸块和通孔,所述框架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支撑腿,框架一端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支撑腿,框架内侧的顶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上固定块,框架内侧的底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下固定块,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上均安装有转动辊,框架中部转动辊的一端安装有从动轮,第一支撑腿内侧的框架上安装有伺服电机,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在秸秆运输时,可将秸秆中的砂石等杂质筛出,提高了秸秆的上料质量,保证后续的燃烧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彭海军;杨陆钢;许常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唐电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02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