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96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曲靖电网至云南电网网架结构愈加强大,500kv线路越来越多,导致了线路间隔棒的数量巨大,但现实线路的运行状况不一加之其易损坏的特点就导致了间隔棒更换工作任务量大。采用传统工具进行更换,高空作业人员使用特定工具手动使线夹闭合紧密,然后取出档销,这样不仅大大的消耗作业人员的体力,同时也增加了作业时间,使得更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改变传统更换工具的结构,采用液压受力的方式作用于间隔棒线夹和线夹盖板,使其压接紧密,能够更加轻松的取出和安装线夹档销,使得间隔棒的更换更加省时省力,能够节省更换高空作业人员的体力和作业时间,较大的提高更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手柄、液压手柄、液压缸、手柄定位销、间隔棒顶球ⅰ、行程支架、间隔棒顶球ⅱ、行程丝杆,手柄定位销固定在液压缸上,液压手柄一端与手柄定位销顶端活动连接,且在此端上液压杆通过液压锁销与液压手柄固连,液压杆设置在液压缸内,用于开启或关闭液压缸的出油通道,间隔棒顶球ⅰ固定在液压缸的液压顶杆上,液压缸固定在行程支架下部一端上,间隔棒顶球ⅱ固定在行程丝杆一端上,行程丝杆另一端穿过行程支架下部另一端且与行程支架螺纹配合,旋转手柄与行程丝杆另一端固连用于旋转行程丝杆。

所述行程支架为半圆弧形支架。

所述液压缸包括液压缸包括壳体、循环主体、液压开关、回油球阀ⅰ、回油球阀ⅱ、油囊、液压顶杆,油囊设置在手柄及壳体内,循环主体设置在壳体内中部并位于油囊一侧,液压顶杆设置在循环主体另一侧壳体内的顶杆腔中,循环主体内开有出油通道、回油通道ⅰ、回油通道ⅱ、液压杆安装通道,油囊通过出油通道与顶杆腔连通,液压杆设置在循环主体内的液压杆安装通道中且液压杆安装通道与出油通道连通,出油通道内设置有球阀ⅰ、球阀ⅱ且球阀ⅱ位于液压杆下方;顶杆腔通过回油通道ⅰ、回油通道ⅱ与油囊连通,液压开关一端设置在循环主体内的用于连通回油通道ⅰ与回油通道ⅱ(19)的通道内,开启或关闭回油通道ⅰ到回油通道ⅱ的路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技术效果:

1、液压更换工具通过液压作用力输出,节省作业人员体力;

2、针对不同型号的间隔棒,此更换工具同样可有效作用于间隔棒;

3、更换工具的液压装置方便回弹,不费力;

4、工具结构设计合理,方便使用;

5、更换工具的机械强度需满足要求;

本装置具有高效、快速、便捷的优点;操作简单;使用简易工具快速方便的进行停电作业处理缺陷,缩短了检修时间,增加电网的可靠性,使电网能够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柄;2-液压手柄;3-液压锁销;4-液压杆;5-手柄定位销;6-循环主体;7-液压开关;8-间隔棒顶球ⅰ;9-行程支架;10-间隔棒顶球ⅱ;11-行程丝杆;12-旋转手柄;13-液压顶杆;14-球阀ⅰ;15-球阀ⅱ;16-油囊;17-出油通道;18-回油通道ⅰ;19-回油通道ⅱ;2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包括手柄1、液压手柄2、液压缸、手柄定位销5、间隔棒顶球ⅰ8、行程支架9、间隔棒顶球ⅱ10、行程丝杆11,手柄定位销5固定在液压缸上,液压手柄2一端与手柄定位销5顶端活动连接,且在此端上液压杆4通过液压锁销3与液压手柄2固连,液压杆4设置在液压缸内,用于开启或关闭液压缸的出油通道,间隔棒顶球ⅰ8固定在液压缸的液压顶杆上,行程支架9为半圆弧形支架,液压缸固定在行程支架9下部一端上,间隔棒顶球ⅱ10固定在行程丝杆11一端上,行程丝杆11另一端穿过行程支架9下部另一端且与行程支架9螺纹配合,旋转手柄12与行程丝杆11另一端固连用于旋转行程丝杆11;

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装置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在于液压缸包括壳体20、循环主体6、液压开关7、回油球阀ⅰ14、回油球阀ⅱ15、油囊16、液压顶杆13,油囊16设置在手柄1及壳体20内,循环主体6设置在壳体内中部并位于油囊一侧,液压顶杆13设置在循环主体6另一侧壳体内的顶杆腔中,循环主体6内开有出油通道17、回油通道ⅰ18、回油通道ⅱ19、液压杆安装通道,油囊16通过出油通道17与顶杆腔连通,液压杆4设置在循环主体6内的液压杆安装通道中且液压杆安装通道与出油通道17连通,出油通道17内设置有球阀ⅰ14、球阀ⅱ15且球阀ⅱ15位于液压杆4下方;顶杆腔通过回油通道ⅰ18、回油通道ⅱ19与油囊连通,液压开关7一端设置在循环主体6内的用于连通回油通道ⅰ18与回油通道ⅱ19的通道内,开启或关闭回油通道ⅰ18到回油通道ⅱ19的路径。

上述装置使用时,将间隔棒顶球ⅰ8、间隔棒顶球ⅱ10对正间隔棒线夹与线夹盖板后端的作用点,旋转旋转手柄12,通过行程丝杆11的移动,缩小间隔棒顶球ⅰ8、间隔棒顶球ⅱ10之间的间距,直到间隔棒顶球ⅰ8、间隔棒顶球ⅱ10能夹住间隔棒线夹与线夹盖板的作用点,向上扳动液压手柄2,球阀ⅰ14向右移动,油囊16中油流出并进入出油通道17及液压杆安装通道20内,下压液压手柄2,油通过出油通道17进入顶杆腔中推动液压顶杆13向外移动,来回操作液压手柄2,直至间隔棒顶球ⅰ8、间隔棒顶球ⅱ10可以将间隔棒线夹与线夹盖板压接紧密使得间隔棒线夹盖板档销可以活动时,便能轻松取下线夹盖板档销;取下档销后,打开液压开关7,顶杆腔内的油通过回油通道ⅰ19、回油通道ⅱ19流回到油囊中,液压顶杆13能退回,便能将更换工具拿开并打开间隔棒线夹取下间隔棒。

安装间隔棒时,先将间隔棒线夹与线夹盖板包好导线,同样将间隔棒顶球ⅰ8、间隔棒顶球ⅱ10对准间隔棒线夹与线夹盖板作用点,采用同样的方法将间隔棒线夹与线夹盖板压接紧密留出线夹盖板档销的插入位置,插好档销穿好开口销后,便可以松开线夹。因为可以在一定范围调节间隔棒顶球ⅰ8、间隔棒顶球ⅱ10之间的距离,所以此更换工具可以适用于多种型号间隔棒的更换。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液压手柄(2)、液压缸、手柄定位销(5)、间隔棒顶球ⅰ(8)、行程支架(9)、间隔棒顶球ⅱ(10)、行程丝杆(11),手柄定位销(5)固定在液压缸上,液压手柄(2)一端与手柄定位销(5)顶端活动连接,且在此端上液压杆(4)通过液压锁销(3)与液压手柄(2)固连,液压杆(4)设置在液压缸内,用于开启或关闭液压缸的出油通道,间隔棒顶球ⅰ(8)固定在液压缸的液压顶杆上,液压缸固定在行程支架(9)下部一端上,间隔棒顶球ⅱ(10)固定在行程丝杆(11)一端上,行程丝杆(11)另一端穿过行程支架(9)下部另一端且与行程支架(9)螺纹配合,旋转手柄(12)与行程丝杆(11)另一端固连用于旋转行程丝杆(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其特征在于:行程支架(9)为半圆弧形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其特征在于:液压缸包括壳体(20)、循环主体(6)、液压开关(7)、回油球阀ⅰ(14)、回油球阀ⅱ(15)、油囊(16)、液压顶杆(13),油囊(16)设置在手柄(1)及壳体(20)内,循环主体(6)设置在壳体内中部并位于油囊一侧,液压顶杆(13)设置在循环主体(6)另一侧壳体内的顶杆腔中,循环主体(6)内开有出油通道(17)、回油通道ⅰ(18)、回油通道ⅱ(19)、液压杆安装通道,油囊(16)通过出油通道(17)与顶杆腔连通,液压杆(4)设置在循环主体(6)内的液压杆安装通道中且液压杆安装通道与出油通道(17)连通,出油通道(17)内设置有球阀ⅰ(14)、球阀ⅱ(15)且球阀ⅱ(15)位于液压杆(4)下方;顶杆腔通过回油通道ⅰ(18)、回油通道ⅱ(19)与油囊连通,液压开关(7)一端设置在循环主体(6)内的用于连通回油通道ⅰ(18)与回油通道ⅱ(19)的通道内,开启或关闭回油通道ⅰ(18)到回油通道ⅱ(19)的路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500kV输电线路间隔棒更换的液压工具,其包括手柄、液压手柄、液压缸、手柄定位销、间隔棒顶球Ⅰ、行程支架、间隔棒顶球Ⅱ、行程丝杆,手柄定位销固定在液压缸上,液压手柄一端与手柄定位销顶端活动连接,且在此端上液压杆通过液压锁销与液压手柄固连,液压杆设置在液压缸内,间隔棒顶球Ⅰ固定在液压缸的液压顶杆上,液压缸固定在行程支架下部一端上,间隔棒顶球Ⅱ固定在行程丝杆一端上,行程丝杆另一端穿过行程支架下部另一端且与行程支架螺纹配合,旋转手柄与行程丝杆另一端固连;本装置具有高效、快速、便捷的优点;使用本工具进行停电作业处理缺陷,缩短了检修时间,增加电网的可靠性,使电网能够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

技术研发人员:高锋;邱光伟;石利荣;李鹏祥;张松;李文达;尤志鹏;王成鑫;曹森;魏冬明;刘春作;马志永;刘弘基;严光强;周利奎;赵英;苗俊;刘泽灿;张令交;李侯;王强;胡留方;王刚;黄俞搏;王璋;尹倩;晏凯;梁益伟;赵跃红;茹雁峰;刘艳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
技术研发日:2019.11.1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0282.html

最新回复(0)